灯杆不是照明行业的专项产品
灯杆为何身价爆涨?
一根灯杆,笨而粗壮,据说在灯杆之乡有数千家企业之多,竞争非常惨烈,拼死拼活的推出一根灯杆往往只赚区区几十元。我不知道,纯做灯杆的企业有沒有被授予过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的?
不过,俗话说得好,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”,如今灯杆前面加一定语,身价陡然爆增,由—、二、三千元/根蹿至二万、三万、五万、二十万/根。当然,杆还是叫杆,但杆的科技含量和承载价值已不可同日而语了。
灯杆还是照明行业的“独家阵地”吗?
据惯性思维,路灯当然是造灯人唱主角。如今呢?不一定!就说这个杆吧,深圳那边算是客气的,叫做“智慧灯杆”或“智慧合杆”。上海这边,干脆叫做“城市合杆”或“城市综合杆”,连灯字都沒有了。
中国照明学会的窦林平秘书长特别较真,他言必称“智慧灯杆”,否则就跟你急。我问他:“为何?”他说:“如没有灯字,那还是照明人的阵地吗?”
事实证明,窦秘书长的担忧并非是“杞人忧天”。国家队、上市公司、互联网公司都来“围剿”,出手就是一个“智慧城市”、一个“智慧城区”什么的,智慧灯杆仅仅是一个子项而已。
灯头如何重拾辉煌?
有个词叫做:“众里寻他千百度。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”个人感觉,如今灯头的境地,莫不如此。言之灯杆,即先有灯后有杆,杆是为灯而树!现在灯已退避三舍,沦落为附属品了,因为灯头经济价值可能是百分之几,灯源可能是千分之几?谁还会在乎“灯”呢?
君不见,如没有灯的光明,再智慧的杆,挂再多的东西,也只能是名副其实的“黑科技杆”了!那城市的道路在哪里?你能看得清吗?可悲可叹是,做灯源器件的、做灯具的还在“窝里斗”,价格没有最低、只有更低。
这又是何苦呢?人家都沒有对价格敏感了,为何不从健康路灯的角度入手,开发出更适合人的视界舒适的光源呢?比如零蓝光,比如无荧光粉的纯LED光,比如不是高压纳灯,却是高于高压纳灯的新型灯具呢?
照明人如何突破“围城”?
钱钟书先生的名著《围城》真是不朽之作,在当前情势下更值得照明人研读。特别是“城里的人想出去,城外的人想进来”这句话,让我更是感觉似曾相识!
其实我想说的是,在新基建七项大任务中,5G来了,来到了灯杆上;城市多杆合一也来了,也来到了灯杆上。这对照明界,是一场“大考”!
照明人请扪心自问:你能跨界融合吗?你能积极融入吗?你能主动引领吗……我们照明行业,从自身的产业链来说:经过十多年双界(照明、LED)融合,从外延、芯片、封装、模组、灯管及灯具一应俱全。那么,我们在战略可否做“智慧城市与智慧之光论”?在战术可否做“照明+”?
其实,闻风而动、与时俱进的公司不是个位数,只是低调的先行而已。如豪尔赛,一直致力于紧随国家的大战略,以光科技系统集成为核心,力求不放过风口前后的机会;如良业,则致力于由文旅照明延伸至文旅一揽子工程的建设与运营等,都是甚好的创新路径。惟这样走下去,照明行业才能走出一个乃至多个百亿、千亿的公司。